摄影
丁姗姗
青光眼,仅次于白内障的世界第二致盲眼病。预计到年,我国将有万的青光眼患者,发病率居世界首位。
每每想起这一触目惊心的现状,医院青光眼科主任医师唐炘深感任重道远。尽管在32年的专业深耕中,麻利又干练的她已经帮助无数患者抢回一线光明,但青光眼不可逆,也正因如此,哪怕患者只有一丝希望,她“也要拼尽全力”。
“有一丝希望,都要拼尽全力”
由于青光眼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唐炘的患者也从新生婴儿涵盖至耄耋老人。
平日里,唐炘习惯把微卷的长发随意束成马尾,略显清瘦的身材配上中跟皮鞋显得清爽干练,每天她都会步履匆匆地往返在东西院区的诊区、病房和手术室,最多时,一天要完成十余台手术。
每周,她会出两个“知名专家团队”的门诊,说是半天,但通常会挂出80个号源,随身携带的红色水杯忙得几乎无暇打开,临近下午1点才赶去扒拉几口饭,十几分钟之后便又匆匆赶回。
尽管门诊紧张忙碌,热心肠的唐炘仍忍不住抽空与患者“唠叨几句”,从纠正按摩手法到解释手术原理,都会一一仔细说明。但若是遇到那些不按规定用药的患者,她的“急脾气”也有“HOLD”不住的时候:“就剩下一只眼睛的视力了,怎么还不好好用药呀,我都替你着急!!”
这天门诊,一个5个月大的宝宝被年轻的父亲抱进诊室,通过裂隙灯查体之后,唐炘小心地拿手电进行着检查,很快便做出了“先天性青光眼”的诊断。而站在身旁的家长只是一脸茫然地支吾应对。
“孩子的眼睛明显畏光,是不是平时抱到室外的时候也是这样?”似乎是看到了家长的不解,唐炘换了一种描述方式。
“嗯……好像特别怕亮。”
“孩子的眼球很大,还怕光、流泪,如果不尽快做手术,眼球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导致失明”。在得知孩子仍未办理户口时,她又“急了”:“赶紧去上户口!晚了孩子的眼睛就保不住了。”直到孩子的父亲走到诊室门口,唐炘仍不忘扭过身子大声提醒,口罩下凌厉的声线穿过人群:“赶紧去啊,千万别把孩子耽误了!”
谈及青光眼的发病原理,唐炘有自己的解释:眼球内部有着一套“排水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眼压升高,对视神经造成压迫、损伤。若不及时治疗,视野将会逐渐丧失,进而导致不可逆的失明。而对于低龄患儿来说,只有在明确诊断后尽快手术,才有可能保留一定的视觉功能。
目前,青光眼的治疗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用药或激光能控制就不用手术”是唐炘的原则。每次门诊,她都会拒绝数个强烈要求手术的患者。
而一旦遇到必须手术的情况,唐炘也不会有丝毫犹豫,甚至会让自己“身处险境”。曾经一位艾滋病患者需要立刻进行手术,为降低手术中因出血而造成感染的风险,所有人都极力奉劝唐炘做好多重防护,可身为“完美主义者”的她在全副武装地尝试几次后,却拒绝了。
“带着重重防护,我没办法在显微镜下进行精细的操作,这样也无法保证手术的最佳效果,我自己小心一些就没问题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唐炘坦言自己也挺后怕,“可毕竟每个人都有看见的权利嘛,只要有一丝希望我都要拼尽全力。”就这样,唐炘在几乎“零防护”下成功完成了手术,为患者保留了仅存的视力。
而唐炘对患者的“好”,除了用过硬的技术帮助,更是注重心理按摩。患者眼中,她就是一颗定心丸。“我的责任就是帮助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无论是调整用药还是手术治疗,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唐炘笑呵呵地说。
“唐主任可以说是患者的‘铁粉’,甚至还会算计着农忙的时节,尽可能地多做几台手术,方便更多农村患者及时回家忙农活,她总是说,就怕他们因为看病影响了原本就不太高的收入。”谈及唐炘对患者的贴心,与其共事多年的副主任医师段晓明满是佩服。
“只要是对的,就要坚持到底”
尽管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比例越来越高,但仍有大部分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才能解决问题。青光眼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很常见,所以“麻烦”的术后处理也是决定着手术成败的关键。不眠不休地坚持“术后监控”对于青光眼大夫来说是家常便饭。
最多的时候,唐炘每年要完成超过台手术,即便是近两年以团队形式出诊,她每年的手术也要超过千台。在科室中,她是手术最多,并发症最少的医生。谈及“诀窍”,唐炘明亮的大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哪有什么诀窍,只要大夫过硬的技术和百倍的用心,就足够了”。
比如青光眼治疗中最为常见的小梁切除术,是一个具有50年历史的眼外引流手术。因术后处理牵扯极大精力,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并发症,而被很多医生避之不及。但在唐炘眼中,这个“麻烦”的术式可以帮助更多基层患者解决问题。
曾经有位左眼小梁切除的患者,术中,唐炘便开始控制房水流出的速度,防止流速过快导致的眼压急剧下降。手术完成后,便开始进入了“护理环节”——对患者的前房深度和滤过泡进行严密观察。
为了防止房水流速过快,唐炘通过加压包扎的方式,保证了前房的良好状况。但没多久患者仍旧出现了前房变浅的情况,为了避免眼压过低,她便又采取了注射地塞米松进行药物控制。经过几日的密切观察,患者顺利度过了“并发症”这一关。
从诊断到手术,用了短短的两三天,但术后的“精准护理”却要倾注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最关键的是,每个人情况不同,愈合能力、组织的薄厚,水流速度都是不同的,处理不好就是并发症。”当小梁切除手术的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时,很多医生都会选择直接再次通过手术处理,但唐炘始终秉承着一点——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创伤,再次手术是不得已的选择。
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几率,唐炘几乎把每位患者的情况了然于胸,不仅时刻督促下级大夫做好术后的观察随访,更是会在查房时,“眼观六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