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青光眼诊疗新进展助力视觉CCO
TUhjnbcbe - 2020/12/9 17:01:00

编者按

青光眼是一组直接损害视神经视觉功能,主要与眼球内压力(眼压)升高有关的临床征群或眼病,造成视神经的萎缩和视野的缺损缩小,是全球公认危及大众健康的第一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近年来,随着检查技术的飞跃性发展及研究不断深入,其发病机制被逐步阐明,临床防治初现成效。近期,在厦门召开的第25届全国眼科年会开幕式上,复旦大医院的孙兴怀教授及其团队在青光眼的防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就而被授予“何氏创新奖”。惟视眼科特别邀请孙教授接受采访,为大家带来第一手青光眼新进展资讯!

青光眼诊断:形态学到功能学的飞跃

大会上,孙兴怀教授关于青光眼诊疗新进展的演讲非常的精彩,博得满堂彩。孙教授谈到,近年来青光眼领域取得较多新进展,包括青光眼诊断的新手段,治疗方面的新方法,但突破性的进展和发现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共同努力。首先,在青光眼诊断方面,从以往诊断主要依据通过眼底镜观察视盘的杯盘比(C/D)大小,属于定性分析,发展到采用OCT定量分析神经纤维层的厚度,或者是*斑区的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的变化,飞跃到定量化评价,再进一步发展到使用血流OCT,即OCTA来评价视盘旁微血管变化,从形态学检查跨越到功能学监测。最早我们讲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有机械压力学说和血循环障碍学说,但是很难有手段来定量化证实其血循环状况。OCTA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定量化评价手段,研究表明,青光眼的血管密度和血流指数这些指标都有影响,而且是与神经损害、功能损害相匹配,甚至可以早在神经纤维层缺损之前发现,这使得更早一步发现青光眼成为可能。过去眼科临床中常用的超声多普勒只能观察到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的血流变化,无法细致到毛细血管的血流变化,无法判断组织灌注压,因此也就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诊断效能不够好,特异性不高。OCTA则提供了了解视神经乳头及其周围视网膜血流变化的全新检测手段,通过解读视神经乳头及视网膜毛细血管密度和血流指数,可量化了解其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另外,孙教授还谈到前段UBM或者OCT检查均可以观察青光眼房角形态学上的改变,这些观察丰富了我们对闭角型青光眼发生机制的理解,以及对将来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治疗都有很大的帮助。在青光眼视功能学检查上,目前只是依赖传统的视野检查,该检查是青光眼诊断特异性的金标准,但敏感度较低,还需要不断的深化。因为在标准视野受到损害之前,就开始出现其他的视觉功能改变了,包括对比敏感度,色觉改变等,这些是由不同细胞通路负责的视觉神经功能,青光眼对这些细胞有不同的影响,希望在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基础研究来研发出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大治疗“鼎立”降眼压

对于青光眼的治疗方面,孙教授谈到,降眼压治疗是目前被循证医学所证实有效的青光眼治疗方法,药物、激光、手术治疗是降低眼压的主要手段。近年来,临床上应用的青光眼药物越来越丰富,包括单药以及复合制剂。其中复合制剂是这几年研发速度较快的。复合制剂的研发及临床应用,对于我们中国的青光眼患者来讲是尤其重要的。因为中国青光眼发现、确诊的时候大概有2/3的患者是处于中晚期的,眼压亦比西方国家的患者要高10mmHg,因此采用单药很难控制住,一般都要使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药物才能有效控制。复合制剂的优势体现在使用方便、降压效果强,同时防腐剂对眼表损伤的概率小,患者依从性高。复方制剂是未来青光眼药物治疗的发展趋势。另外还有研究在努力开发新的降压药以及降压药的给药方式,包括眼内注射缓释剂,一次给药可以持续半年以上。这也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孙教授讲到,在激光治疗方面,针对开角型青光眼及部分闭角型青光眼,推荐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SLT选择性作用在小梁网细胞,小梁组织基本不产生结构损伤。该手术方式进入中国有十几年以上,但是应用不甚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大众对此期望值过高,认为激光治疗后眼压可以控制下来,然而临床上存在部分患者对治疗不敏感。随着SLT临床应用的逐渐深入,对其的认识也有了一些改变。目前SLT可以作为POAG初始的治疗手段。传统上,一般将SLT作为POAG患者在药物控制眼压效果不佳时的补充治疗方法。对比药物治疗,SLT具有对患者依从性要求低、不良反应少、可以重复治疗等优势。

另外,孙教授还谈到,这几年发展比较快的就是青光眼手术,尤其是微创青光眼手术(MinimallyInvasiveGlau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光眼诊疗新进展助力视觉C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