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一直是青光眼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视乳头供血不足是导致青光眼可能的机制之一。视乳头由其周围的脉络膜供应血液营养,青光眼中视乳头周围脉络膜血流减少与视乳头周围萎缩(parapapillaryatrophy,PPA)有关,因此PPA被认为就是视乳头周围脉络膜萎缩。但是,视乳头周围脉络膜厚度(juxtapapillarychoroidalthickness,JPCT)减小,也就是PPA是否真的意味着视乳头的血流灌注减少并未确定。现在,OCT血管成像技术(Angio-OCT,OCTA)可以清楚地显示视乳头周围的脉络膜血管。在青光眼患者中,PPA的区域发现有视乳头周围脉络膜血管层有微血管流失(microvasculaturedropout,MvD),MvD意味着脉络膜厚度减小。但是,PPA的区域中无论有无MvD,脉络膜结构没有显著的差别。由此,我们不禁要问,MvD是否真的意味着视乳头血流灌注减少。来自韩国的眼科医生设计研究检测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中JPCT与MvD是否有关,预探究MvD是否真的意味着视乳头血流灌注减少。
回顾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考察了名有明确PPA的POAG患者以及56名正常人作对照。所有入组的对象均进行OCTA检测,视乳头周围某钟点位检测不到任何微血管结构的定义为该钟点位有MvD。入组的正常人均没有MvD,名POAG患者中一半(69名)的视乳头周围有MvD,另一半则没有。
各组考察对象的JPCT比较结果
比较JPCT时发现,POAG患者在各个钟点位的数值均显著小于正常人的,而POAG患者的组内比较发现,有MvD与无MvD的患者各钟点位的数值基本上没有显著性差别(除了5.5、6.5、7和7.5四个钟点位)。
如果根据POAG患者的PPA是否有γ区(γ-zone)分为两组进行比较,有γ区(68名)的平均JPCT显著大于无γ区(70名)的患者。
进一步细分,将有γ区和无γ区的POAG患者有无MvD分别分成两组进行各钟点位JPCT的比较,结果显示在无γ区组,有MvD和无MvD的患者JPCT不存在差异,而在有γ区组则存在显著性差异(有MvD无MvD)。
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MvD只在有γ区的POAG患者中表示视乳头周围血液灌注减少,而对于无γ区的POAG患者没有指示意义。因此,在青光眼患者中采用OCTA检测到MvD并不是真正意味着视乳头周围血液灌注减少,也就是说视乳头周围血液灌注减少并不能解释所有POAG患者的发病机制,还存在其他的发病机制待我们去发现和证实。
原文:
更多精彩回顾:
急性近视合并房角关闭——谁惹的祸?
走路姿势能看出青光眼?
双眼杯盘比不对称,就是青光眼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