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青光眼,一定会失明吗?多久会失明?这是所有青光眼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青光眼是一种进展性的视神经损害的眼病,是终生眼病,且具有一定遗传性,在青光眼患者的直系亲属中,10%~15%的人可能发生青光眼。目前,青光眼已是全世界第二大致盲眼病,约30%的青光眼患者因此病失明,预计年我国将有万青光眼患者。
至于是否会失明,医院(医院)眼三科的专家们非常有信心地表示,大多数的青光眼患者只要科学防治,遵守医嘱,就能终身都有有效的视力,保证生活质量。
青光眼的早期症状和类型
眼科副主任医师丛爱宁:
1.情绪激动或在暗处停留过久(如看电影、电视或在暗室工作),便有眼胀、头痛、视物模糊,眼前如同有一层云雾,这是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症状。
2.40岁前出现老花眼,尤其是女性,且老花度数变化很快,需频繁更换眼镜。这可能与眼调节力减退有关,并与青光眼早期病变的程度成正比。
3.早晨起床后看书报吃力,易出现鼻梁根部酸胀和眼眶前额胀痛。
4.晚间看灯光出现五彩缤纷的晕圈,好比雨后天空出现彩虹一样,医学上称虹视。
5.视力逐渐下降,验光配镜视力矫正不到1.0。尤其高度近视者,戴适度的眼镜后仍常有头痛眼胀感。
6.平时一次喝水较多时出现头痛。患者常在饮水后15~30分钟出现眼胀头痛。
眼科副主任医师、眼三科主任助理张苗苗:
1.具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
2.具有高度近视眼的人,并且在短时间内频繁换眼镜的人。
3.不到40岁即戴老花镜的人,发生闭角型青光眼的几率比40岁以后戴老花镜的人大。
4.眼睛有过外伤或其他眼病(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的人。
5.具有高眼压的人。
6.长期滴用含激素眼药水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因其他疾病长期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
7.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眼科主任医师孙嬿:
很多老年人,因明显的头痛、恶心、呕吐伴有一侧眼痛、视力下降症状而至神经内科或急诊科就诊,首诊医师为其做了一系列检查后,排除颅脑疾病后一般会建议患者至眼科就诊。因为头痛、呕吐有可能是眼病惹的祸,这种眼病就是青光眼。一般来说,通过眼科门诊常规的裂隙灯检查、眼底镜检查和眼压测量,大部分人都可以检测出是否患有青光眼,耗时少,费用低。
眼科副主任医师陶远:
除了上述闭角型青光眼,不要忘了还有一种开角型青光眼,它被称作是“视力的小偷”。因为在发病初期患者无明显不适,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方感觉有轻微头痛、眼胀、眼痛、视物模糊及虹视等,经休息后自行消失,故易误认为视力疲劳所致,往往到晚期视力视野有显著损害时,方被发现。
青光眼应该手术治疗还是激光治疗?
眼科主任医师郭百灵:
患了青光眼,如果药物控制眼压不理想,那么就需要进一步采取激光治疗或者手术治疗了。
究竟是激光治疗好,还是手术治疗好呢?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通常来说,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患者,当眼压升高不是太严重,视野损害较轻时,可以先行激光治疗(SLT),如果激光治疗效果不好,就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或者多种治疗方式联合进行。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治疗(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的目的在于解除瞳孔阻滞,降低急性发作的风险,仅适用于临床前期、先兆期及部分缓解期的患者,其自身房角功能状态尚能代偿的患者。而对于房角功能已遭严重破坏的患者,激光治疗的意义并不大,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另外一种常见的激光治疗为睫状体光凝术,这是一种破坏性治疗,通常用于绝对期青光眼,目的不在保护视功能,而在于缓解患者因高眼压引起的疼痛等不适,一般仅用于已经因青光眼失明的患者。
早发现早治疗,保证生活质量
眼科主任医师、眼三科副主任刘伟:
过去人们对青光眼缺乏认识,往往延误治疗,以致失明。有人听说个别青光眼患者疼痛难忍失明了,还要摘除眼球,更是对青光眼有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还有许多人不理解青光眼怎样发生、发展和如何对其治疗,误认为青光眼会有某些早期自我感觉症状,等有了症状再治也不晚;有人以为青光眼能通过药物或开刀治好,或只要配一副合适的眼镜就能够提高视力,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其实大多数青光眼患者在早发现、早治疗、遵守医嘱的情况下终身都能有有效的视力,保证生活质量。
做到以下三点多久也不会失明量
眼科主任医师、眼三科主任王建荣:
1.如果您得了青光眼,尤其是普查发现的或医生诊断是早期青光眼,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您比许多不知道自己有青光眼的人幸运得多,因为对于青光眼早治和晚治的疗效和预后大不一样。
2.既来之,则安之。以乐观向前的态度对待青光眼。青光眼虽然可能致盲,但只要早期发现,合理治疗,绝大多数人可以终生保持有效的视力。所以,要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态度,主动多学一点青光眼的防治知识,积极参与青光眼的自我保健。
3.青光眼是终生眼病,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可能要和眼科医生终生打交道。要信任并尊重您所选择医生的每一句忠告,每一个医嘱,要学会善待青光眼,适应与青光眼共存,习惯于每日用药,每周、每月一次或一年数次的定期随诊复查。只有具备了这种“打持久战”的心理素质,才能终生受益,把青光眼可能造成的视功能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版权声明:本文为《老干部之家-健康》杂志刊载内容(),转载请联系小编授权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