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磊一直在用AI“看片子”,不过以前是在PPTV“审片”,现在是在医疗行业“读片”。
从娱乐场景转向高难度的医疗场景,他有什么“想不开”的呢?毕竟相比于很多行业,医疗这样寂寞的行业不太“受待见”。所以就像张大磊说的那样,国内不乏AI技术的大牛,但是大牛不一定会选择医疗行业。“家人曾经被漏诊过,所以当时就想通过一些技术来帮助一些慢性疾病的早筛,因为很多慢性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漏诊。”这个AI医疗企业——Airdoc的创始人回忆起初衷。
的确,当一个人对行业痛点感同身受的时候,会产生更直接的责任感。在情感的驱动下,张大磊开始和AI医疗影像诊断“杠”起来,专注于用AI辅助眼底、皮肤等慢性疾病早筛的Airdoc在年成立了。
那时候人们还没搞清楚医生和AI之间的关系,“AI取代医生”的观点可能让一些企业“飘起来”。“医生这个职业已经有几千年历史,期间经历过无数次技术迭代也没有消失。这是因为这个行业有自己的特点,医生有很多人性化的关怀、认知升级,这是算法没办法做到的。”因为是医学院出身,张大磊一直显得很冷静。他的冷静主要来自对行业的理性辩证看待:“从产业的局限和技术的局限来看,这个事情发展没有那么快。所以我们想耐心、扎实地把产品做好,让所有人都能够真的用上。”
一方面,从产业角度看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医疗发展周期长。与互联网2、3年就进入快轨不一样,医疗也许需要数十年的深耕,特别是重大慢性疾病的早筛。“由于很多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很多人一直拖到很晚、很严重时才治。”他说。二是想要在各种情况下可以和医生的诊断结果媲美,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
另一方面是技术的局限。“像深度学习要依赖于一定的样本量,但有一些罕见病的病历,它本身发病率就非常低,可能有的疾病在全世界每年就发个几百例。这种其实我们能收集到的样本量,是不够训练的。”张大磊表示技术上还需要有更多的突破。
张大磊
“让所有人都能够真的用上。”张大磊这句直观的话表达了自己的抱负与野心。那么,他要如何实现呢?
首先,是找到合适的终端患者用户市场。张大磊选择了以视网膜为主切入点,要知道当时整个AI医疗影像领域,肺结节才是主流。“肺癌是低发病,而从视网膜看到的高发病是蛮多的。”他说。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进入老龄化,视网膜病导致的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情况愈发严重。常见视网膜病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相对独立的眼部病变(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等),一类和全身性慢病相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眼底病等)。这些病早期都没有症状,出现症状时多属于较严重阶段,所以早筛显得尤其重要。
这方面疾病也是漏诊率和误诊率特别高。“以糖尿病为例,中国有1.14亿的糖尿病人,但是由于早期没有症状,一般体检项目也不会做糖尿病检测,所以很多人发现的时候的疾病已经处于中晚期。糖尿病在中国的知晓率是30%左右,也就是其实70%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张大磊认为视网膜筛查是一个应用场景更广的领域。
此外,作为医疗产品,医院方面的认可,对于AI医疗来说,这在技术上是一个挑战。张大磊把Airdoc定位为医生的“听诊器”:“我们是做医生的工具,帮助他们让病人更好的控制疾病。”他说。在大量专家标注的视网膜影像数据基础上,Airdoc基于数百万张医学影像,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设计特定的深度神经网络结构,实现了在视网膜图像中识别多种眼底病变和全身性慢性疾病。据介绍,Airdoc的产品可以实时预测30余种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神经疾病等,诊断准确率在97%以上。
与很多人工智医院不一样,为了惠及“所有人”,Airdoc一方面向基层医疗扩展,与眼镜厂商合作,医院或者药企、政府合作。“我们主要的应用场景是预防性质的辅助诊断和康复随访。”他说。院内,眼底照相机与配套的智能硬件“Airdoc魔盒”相连,拍照后就会自动产生报告给医生做辅助分析。院外,Airdoc通过AI帮助基层医生或者是类似星创视界旗下的宝岛眼镜实体店,发现早期慢性病患者。眼底相机拍摄照片后,人工智能将自动分析结果返还患者,患者可以在手机端快速收到检测结果。
“我们在年和医院合作,年开始开始医院。”张大磊介绍。
这些数字似乎表明,AI医疗产品已经有规模化的意味。年的AI医疗领域经历了落地,和资本的风口时期,目前整个行业已经渐入佳境。但是张大磊表示AI医疗产品商业规模化依然有一些阻碍:“一是AI产品还没有单独的收费目录;二是还没有进医保。后续的更多发展很依赖政府政策的推动。”
今年4月,此前已经完成两轮融资的Airdoc宣布已完成由复星领投、搜狗追投的数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张大磊提到过这笔钱会主要用于产品规模化,他依旧坚持“要让更多的人可以用”的产品。“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查一个病的成本可能几百块,去年,但是我们正在努力争取可以把成本降下来。”他认为不断迭代产品,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才能让更多的人能用、用得上。
“AI医疗更大的商业价值是传统无法满足的痛点,如效率、人力和成本问题。每个人都希望治未病,可以花十块钱早筛,而不是疾病发作了花10万块做手术。”他说。
图片来源: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