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西点是怎么成为上海土特产的
TUhjnbcbe - 2024/8/28 17:22: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大的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

原创韩小妮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打开小红书,搜索“上海土特产”,你会发现高频出现的不是城隍庙五香豆,而是国际饭店蝴蝶酥、哈尔滨杏桃排、红宝石奶油小方、凯司令栗子蛋糕这些海派西点。

高赞笔记里对蝴蝶酥的评价是:“这是一款上海人很爱很爱的传统小吃!”

的确,当越来越多“原版”西点出现在柜台上,上海人常有种“逮虾户”(法语déjàvu,意为似曾相识)的感觉。

长条状的闪电泡芙,不就是瘦身后的“哈斗”吗?

法式千层酥,跟拿破仑蛋糕长得好像。

歌剧院蛋糕与西番尼也颇为神似……

那么,作为舶来品的西点是怎么会变成“上海土特产”的呢?

01

几年以前,上海女孩郭婷在爱丁堡偶然走进一家当地的法式餐厅。

在那里,她意外发现了“上海土产”蝴蝶酥,一时间被勾起了“酥松紧密的乡愁”,又惊又喜之下给了店员“一个带着热泪的拥抱”。

店员大为惊讶:这是典型的法国甜品,为什么会被一个中国女孩认为是她故乡的特色?

郭婷后来上网一查,法国原版蝴蝶酥确实和她记忆里的“上海土产”一个样,形容这一发现“犹如晴天霹雳”。

如今被看作法式西点的蝴蝶酥

其源头与阿拉伯文化有关

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相信对于吃着凯司令、老大昌、红宝石长大的上海小囡来说,这种刷新认知的体验并不陌生。

当越来越多“原版”西点登陆上海,常让人有种“déjàvu”(似曾相识)的感觉。

上海人在童年里

就不缺少西点的记忆

/截自《上海故事》栏目

长条状的闪电泡芙,不就是瘦身后的“哈斗”吗?(哈斗在中国另一个学名叫作“爱克莱”,恰恰是闪电泡芙法语名字“éclair”的谐音。)

上海的哈斗(右)

像是“胖版”闪电泡芙(左)

法式千层酥,跟拿破仑蛋糕长得好像。

法国人用来佐酒的小食“torsade”,在海派西点房里它的名字叫“忌司条”或者“芝士条”。

淘宝上有代购

各大海派西点房的

忌司条

歌剧院蛋糕与西番尼也颇为神似。当然,后者加了花生酱,滋味并不相同。

正如身为学者的郭婷后来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

“全球化的今天,在东方吃到法国甜品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把它认作自家特产。”

上海是中国西点烘焙的发源地。一百多年来,海派西点是怎么养成为“上海土特产”的呢?

追根溯源起来,上海开埠以后,西点业与西菜业同时出现,最初由西菜馆、咖啡馆、食品店兼营,后来有了西点店自产自销。一开始,西点确实是西方人带来的舶来品。

比如上世纪20年代,希腊人KyriacoDimitriades在百老汇路(今大名路)经营了一家阿斯托里亚糖果店(Astoriaconfectionary)。

阿斯托里亚糖果店内景

/图片来源:DaphneSkillen

他的女儿DaphneSkillen后来回忆说,店里除了供应面包、糖果,还有“各种美味的法式和俄式蛋糕,包括千层酥、奶油泡芙、巧克力榛果切片(hazelnutslice)、蝴蝶酥、奶油角以及奢华的婚礼蛋糕”。

——听起来跟今天的“正宗”西式甜品店无异。

当时的外国厨师培训出了第一代技艺高超的中国甜点师。细数留存至今的上海老牌西点房,多少都师承国外。

阿斯托里亚糖果店里的

中外甜点师

/图片来源:DaphneSkillen

老大昌,年由法国远东商业公司派员来沪创办,后来改由亚美尼亚人PierreTchakalian经营。为了招揽中国顾客,中文取名为“老大昌”。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

有在老大昌门口

用蛋糕交换情报的情节

凯司令,年由中国商人林庚民、邓宝山创立,店里的西点名师凌庆祥曾在德国人开的飞达西菜社打工,德式西点做得拿手。

哈尔滨食品厂,年由山东人杨冠林创办,当时名叫“福利饼干面包厂”。杨冠林曾在俄国人开的食品店里学过手艺,学得了一手制作俄式西点的技艺。

年2月4日

《解放日报》关于春节

裱花蛋糕热销的报道

国际饭店的帆声饼屋,开业之初重金聘请了外籍名厨,引进法式名点,蝴蝶酥便是其中之一。

海派西点的源头各异,不过,今天走进任何一家老牌西点房,你会发现无论它属于哪个“流派”,产品种类都高度重合。

白脱奶油蛋糕、栗子蛋糕、掼奶油杯、拿破仑、哈斗、牛利、西番尼、奶油角、冰糕……

你大概率会找到这些西点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每家的演绎各有千秋,“吃货”们也各有所好。

其中,蝴蝶酥更是上海“饼”家必争之物。

从年起

上海每年都举办

“蝴蝶酥技能大赛”

“法式”的国际饭店、老大昌、红房子,“德式”的凯司令、德大,“英式”的红宝石,“俄式”的哈尔滨……家家都有蝴蝶酥。

可以说,当初从西方舶来的西点,在上海经过几十年的融合,源自各国的影响早已糅杂在一起。

与其追究某家西点房、某样特色西点到底是法式、德式还是俄式,还不如说,它们早就自成一派了。那就是海派。

02

假如海派西点单单是受了西方影响,博采众家之长,那只能说是拷贝。

它之所以能自成一派,在于中西合璧,结合本地食材和本地人的口味进行了改良。

这一点,就跟海派西餐一样。

年,当TinaKanagaratnam刚搬来上海时,遇到的第一家海派西点房是开在华山路上的红宝石。

华山路上这家

是红宝石的

第一家门店

玻璃橱窗里的西式甜点,以及店里红白格子的桌布,一下子把她和两个孩子吸引住了。

这让Tina联想到了家乡新加坡的老派西点房。

“它们和上海的海派西点一样,是西式风格的,但与此同时,也是%本地特色的。”

当时,Tina买了一块鲜奶小方,一口咬下去,有种梦回往日的感觉。

如今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多年,Tina对海派西点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她和朋友联合创办的探讨上海历史文化的“HistoricShanghai”(historic-shanghai.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点是怎么成为上海土特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