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的人群中,15%属健康人群,10%属患病人群,而75%的人群处于疾病的前缘,即亚健康人群。在庞大的亚健康人群中,有70%以上都是年龄在28~45岁的青壮年,所以年轻不是保险柜,只有体检才是早期发现多种重要疾病的有效措施。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约3.3亿人,糖尿病约1.5亿人,血脂异常人数超过1.8亿,尿酸超标人数超过1.2亿!以往“四高”的患者主体为中老年人,近年来有往青年人群发展的趋势。
什么是“四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高症”医学界定标准
01.高血压:收缩压(高压)14OmmHg(18.7kpa)舒张压(低压)9OmmHg(l2kpa)若多次测量均超过以上数值,可考虑有高血压病,医院检查。
02.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血糖≥7.8mmol/L
03.高血脂:胆固醇≥5.72mmol/L甘油三酯≥1.70mmol/L高密度脂蛋白0.91mmol/L低密度脂蛋白3.64mmol/L。
04.高尿酸:男性和绝经后女性血尿酸>umol/L绝经前女性>umol/L血脂、血压、血糖、血尿酸是衡量我们身体状况最基本的四个指标,四者具有一定的联系。
今天给大家整理出来“四高”饮食相关内容,建议这些指标有异常的朋友和高危人群都注意!
高血压患者不能吃什么?
1、高盐食物: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多了可引起细胞外液增加,血压上升,增加中风、心梗风险。因此,对于高血压来说,以控制一天内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克为宜,如果病情严重,建议低钠饮食。常见的高盐食物包括:腌菜、腊肉、熏肉、香肠、烧烤、油炸食品、快餐、浓汤、酱料等。
2、高热能食物:高热能食物(葡萄糖、蔗糖、巧克力等)可诱发肥胖,肥胖者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高血压患者多合并有超重或肥胖。
3、浓茶:高血压病患者忌饮浓茶,尤其是忌饮浓烈红茶。因为红茶中所含的茶碱最高,可以引起大脑兴奋、不安、失眠、心悸等不适,从而使血压上升。而饮清淡绿茶则有利于高血压病的治疗。
4、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肉类尽量用瘦肉部份,肥肉、猪蹄、鸡皮、鸭皮等含胆固醇很高,热量高,造成动脉硬化。避免麻花、油煎饼或油酥等油炸食物。
高血脂的人不能吃什么?
1、高脂食物:猪五花肉、排骨、肥牛、肥羊等,脂肪含量都在食物总量的50%~60%,少吃。还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高脂食物,比如核桃、瓜子、腰果、夏威夷香果、香榧等,这些坚果含脂量比肉还要高,量是关键,不要吃太多了。
2、各种酒类:血脂高的人应当戒酒,如白酒、啤酒、果酒等均不能喝。因为酒精的最大危害是损害肝脏,而且酒中含有的乙醇会影响肝肾代谢。
3、高糖食物:上面说了,就算不吃肉,只吃饭,人体还是会把多余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脂肪,那样血脂还是控制不好。所以那些会让我们摄入更多热量的高糖食物,还是要少吃的。比如糕点、糖果、白面包、牛奶巧克力、各种含糖饮料等等。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什么?
1、得了糖尿病要少吃主食?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如果粮食吃得不够,能量就会缺乏。缺乏能量会使人体处于负能量状态,有糖尿病并不意味着身体就要处于一种负能量的状态之中,这样会使精神和身体都不适应。
2、主食吃多少合适?一般每天5-6两,并不主张过量地吃,但是必须要按量吃够。女性可以考虑每天5两主食;男性可以考虑6-7两。这样分配到三餐的话,每餐大概为1.5-2两(以上均为生重)。
3、糖友该不该吃水果?答案是应该吃水果!因为水果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水果能促进消化。其次,水果还能平衡人体的酸碱度。一般,苹果、梨、橙子等每日不超过半斤,但热带水果建议少吃,比如荔枝、芒果、香蕉、桂圆等,这些水果比较甜。
痛风患者不能吃什么?
1、少吃高果糖食物:痛风患者的“敌人”除了各种含嘌呤的食物外,还有含“果糖”的食物。因为血液中的果糖含量上升,会导致血尿酸和尿液中的尿酸含量迅速增加。
2、少吃调味料、内脏和海鲜:痛风患者都知道要少吃海鲜,但并不知道蚝油、鲍鱼汁、海鲜酱、香菇酱、浓缩鸡汁等食品调味料的嘌呤含量也很高。食用这些调味品烹调的食物后,可以短时间内迅速升高体内的尿酸水平。
3、咖啡浓茶加重痛风:浓茶水、咖啡等饮料本身不会增加嘌呤的含量,但它们有兴奋自主神经的作用,加重痛风,也可能会诱使痛风急性发作,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饮用。
4、别喝酒:都知道痛风患者不能喝啤酒,因为啤酒中有嘌呤。酒精会促进嘌呤吸收,即便红葡萄酒和白酒中没有嘌呤,跟其他含嘌呤的肉类一起食用也会加重痛风。另外,酒精可增进尿酸排泄,增加痛风或高尿酸风险。
不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做好健康管理,预防“四高”及相关的疾病发生,除了日常注意饮食外,定期体检同样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健康是金”,拥有美好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是每个人的向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随着人们预防保健意识的提高,定期体检成为人们维护健康、追求幸福的流行趋势。
END
#头条健康科普排位赛#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都是为了访问者更好的了解生物科技前沿技术、科学普及医学常识、提升保健预防意识,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分享、交流和学习,供访问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如涉及有关疾病、药品或治疗方案等专业问题,请咨询具备专业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