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几个和我家小宝年龄相仿的家长偶遇在小公园里。
孩子们很快就玩在一起,我们也就自然而然的聊起天来。讨论最多的就是下学期宝宝要上幼儿园的问题。而涉及到“入幼儿园”,就无可避免的讨论起“早教”。
其中一个妈妈说,她家刚过3周岁生日的宝贝,如今已经认得了几百个字,可以讲故事,可以流利的背《三字经》《笠翁对韵》里面的大段章节,还可以计算10以内的加法,可以按顺序接龙以内的数字;就连《小猪佩奇》一直看的都是英文版。
周围的家长无不震惊,这孩子,就是“天才”啊!
对比我家小宝,现在天天还是开心的疯跑着玩,在外面就想着喂鸽子、捉猫逗狗;在家里就是四处寻摸好吃的放在了哪里,或者找找大人的手机藏在了哪里……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的节奏,让我颇为汗颜。
图片源自网络就在我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几个孩子发生了一点点的争执。那位“天才”的宝贝,正愤怒的把另一个小朋友的玩具摔在地上,还拼命了踩了几脚。
他的嘴里还嚷嚷着:“你不让我玩,大家都别玩了!哼!”
有两个孩子已经吓得跑回自己妈妈怀里,我家小宝也坐在自己的小自行车上不动了。
那个被抢了玩具的小朋友蹲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用小手去拿自己的玩具,这位“天才”宝宝居然还想要用脚去踩这个小朋友的手……
几个家长当然是立即跑过去,赶紧把哭了的小朋友抱起来。
结果“天才”宝宝忽然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喊,一边大声叫喊着“妈妈”,一边指着那几个家长说:“你们都是坏人,你们欺负我!”
她妈妈赶紧过去抱着自家的“天才”宝宝,连连安慰说:“宝贝不哭,他们人多欺负你,你以后不要和他们玩了!男子汉不哭了,走,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去!”
说完,还陪着“天才”宝宝狠狠的瞪了我们几眼,头也不回、趾高气扬的走了!留下我们几个瞠目结舌的家长和也许吓坏了的孩子,在风中各自凌乱……
图片源自网络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堪称“根基教育”,能让孩子充分吸收知识的养料。对于孩子来讲,早教的意义,更应该是性格发展和情商培养;而绝非量化到认识多少个字、背多少首诗这样的机械记忆。
因此,早期教育的主场应该是家庭,而父母应该承担起孩子早期教育的责任。
图片源自网络宝宝身体健康是所有父母的基本愿望,所以家长会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吃好、穿好、少生病,身体棒,健健康康!
但很多家长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心理健康就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如果心理不健康,将很难成才。让宝宝多参加体育运动,学习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感受音乐舞蹈所带来的快乐、体会美术造型的美感,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活动都会让孩子受益无穷。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才是人生成功或成才的保证,是智力发展的动力。
因此,性格培养是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塑造一个人,就要从性格培养开始。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在三岁之前性格的第二次孕育(第一次是在胎儿期)。
在家庭教育里,从小应注意培养孩子“七大优良性格”———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有独立性、有创造精神、长大了做大事的英雄气概。
好孩子并不是打骂出来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爱、父母的言行都是影响孩子发育发展的“潜在力量”。没有一个孩子能在父母的抱怨下成才,也没有一个孩子会在父母的打骂下学好,培养一个孩子依靠的是潜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楷模。
此外,积极暗示同样重要。消极言行往往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对孩子要多鼓励,多给予支持。
图片源自网络挪威理工大学的心理学家表示,受伤是孩子心理与生理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欢爬高或者高速骑车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克服生活的恐惧。
当然,这里的“危险游戏”也不能是真正的高风险,而是家长有意识的去营造一些空间,让孩子可以通过克服胆怯,勇敢面对。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一项为期5年的调查发现,经常分给孩子适量的糖果反而使得他们更健康。研究人员对1.1万名2岁至18岁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一组每天摄入4克糖果,另一组根本不吃糖。
研究结果表明,吃糖的一组变胖的几率比另一组少22%。此外,研究还发现,吃糖果的孩子患心脏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也相对降低。
这项研究想要告诉大家的道理是,在营养均衡、经常锻炼的前提下,长期、适量地给孩子吃一些糖果对他们的身体有好处。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泥土中含有一些分支杆菌。
实验证明,分支杆菌能让人反应更快,更灵敏,同时还会刺激大脑分泌更多快乐激素血清素。即便接触没有分支杆菌的泥土,孩子们的免疫力也会得到增强。
孩子2岁前接触的病原体种类越多,哮喘、心脏病和神经官能症的风险就会降低。
因此,户外的细菌并没有人们想象的恐怖。其实,孩子们玩泥巴可变得更聪明,并能驱赶抑郁情绪,预防疾病。
图片源自网络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与孩子争吵提供了锻炼孩子推理、辩论、协商能力的绝佳机会。
这项针对名孩子历时两年的研究发现,学会为自己辩护的孩子也会在其他场合使用这一技巧。只要孩子的观点合情合理、态度平静,就可以一直陪他谈下去。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则专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儿童,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
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争执能帮助儿童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
争辩也是摆脱孩子无方向状态的一个途径,可以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处。
孩子通过争论的结果还可以学习到争论的艺术,对日后在工作中,以及和同伴的关系中能够正确的处理问题是有莫大的益处的。
图片源自网络对于培养孩子来讲,想让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离不开家长对孩子全方位的陪伴和教育。
路漫漫其修远兮,愿我们作为父母的,可以共同探索,陪伴孩子一路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