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如同一种“诅咒”
在《演员请就位》真人秀里,有一段复活赛是给之前被淘汰的演员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赢家可以再度回到正式比赛中。
然而这样的好机会,有人跃跃欲试,成功复活。也有人因前面的失利耿耿于怀,影响到后续的表现,即便周围的人都鼓励他继续挑战,最终还是在上场前表示放弃比赛。
为什么同样是遭遇淘汰,同样的机遇摆在眼前,有人奋勇向前把握,有人退缩放弃?差别就在内心的信念是自我激励还是自我限制,通俗来说,就是乐观与悲观的区别。
幸福领读人徐秋秋认为,一个人是乐观还是悲观,从孩童时期就开始养成了。
经常进行心理学阅读朋友,可能在全民幸福社APP上看到过类似的描述,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在一群5岁的孩子里,派人过来发糖果,这时就会看到不同孩子之间反应的差距。
有的孩子马上很兴奋地过来拿糖果。也有的孩子在一旁,眼睛带着渴望与犹豫,还有一丝哀伤,但就是坐在那一动也不动。
因为在他们内心不相信自己可以争取到想要的东西,或是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给予,除非有人主动把糖果送到他们手上。
这些宁愿被动等着别人帮助的孩子,他们更可能也是个悲观者。
徐秋秋老师说,悲观将成为孩子发展的桎梏,一面要应对外在的挑战,另一面要遭受内在自我否定的消耗,其中的寸步难行可想而知。
也因此“乐观”这个概念在儿童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时期形成的乐观性格被认为是影响成年后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
孩子的悲观并非与生俱来,和现实生活环境也并非有直接联系,比如许多人生活在较差的环境里(贫穷、疾病等),但是他们仍然能保持乐观。
乐观与悲观决定了孩子未来不同的人生发展方向,而这一切是从父母(或照顾者)身上学会的。
幸福领读人徐秋秋说过,有个长达20年的心理研究,对千百个成人和儿童做了仔细的跟踪记录,得到的结论是,在以下三方面,悲观者的表现更差:
悲观者更容易感到抑郁。
悲观者在学校、工作、运动场上取得的成绩都低于他们的自身潜力。
悲观者的身体健康情况不如乐观者。
对世界持有悲观的看法,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而且,孩子的悲观可能成为他终身的“心理习惯”,如同“诅咒”一样,让他在往后活得格外心累且辛苦,也往往会因退缩而错失掉许多珍贵美好的机会。
但好消息是,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可以从小习得“乐观”。
那么父母该如何有效地培育孩子乐观的品质呢?
幸福领读人徐秋秋老师,在全民幸福社的拆书学课上,为大家解读《教出乐观的孩子》,由徐秋秋导师及张思怡导师共同拆解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经典教育著作,从教育心理学出发,让父母们轻松掌握引导孩子习得乐观的方法。
徐秋秋老师问过,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许多人可能会有一个想法,就是乐观与悲观取决于一个人的际遇。
事实上,际遇并不是直接造成我们乐观与否的主因,重点在于”对际遇的解释”。
也就是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完全取决于我们怎么去定义它。
比如说,数学考试考砸了。
悲观的孩子会觉得:“我果然还是不行,我不喜欢数学”,于是在行为上就会想逃避处理数学方面的问题,或者是一开始做数学题就会感到痛苦。
而乐观的孩子会解释为:“既然考砸了!那可能是我哪里没注意到,赶紧加强复习!”,在行为上会更努力学习,也不会有抵触情绪。在全民幸福社进行过心理学读书训练,参与过练习的孩子以及家长,会更乐观,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幸福领读人。
下一次数学考试,谁更可能会考好呢?显然选择继续努力的孩子几率更大,而选择放弃的孩子更容易会因再度考砸而自我证明:“看来我真的不擅长数学!”,更加深了无助感。
同一件事情因为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让人挫败,另一种激发人的斗志,产生两个完全不同方向的行为策略。
事件本身是中性的,乐观使这件事成为驱动力,悲观则让它成为阻力。
乐观,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乐观使我们活得更快乐健康,也有利于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塑造孩子乐观的方法:教养ABC法则
孩子面对困难是深陷无助感还是选择自主面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起到关键作用。
在全民幸福社的拆书学课——《教出乐观的孩子》里,幸福领读人徐秋秋将拆解书中的乐观教养ABC法则,带领家长有步奏地深度培育孩子的乐观能力。
甚至也适用于家长帮助自己,将过去悲观的解释风格转化为积极向上的视角。
教养ABC法则,其中的三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
(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情。指的是任何让自己感到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和同学吵架、被父母批评、学习不好等等。
(beliefs)代表想法。就是对不好事情的看法,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consequences)代表后果。就是遇到不好的事情之后的感受和行为。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些孩子的ABC是这样的:
英语考试没考好(事件A)
孩子的想法是:英语太难了,很难学好(想法B)
后果就是:每次学习英语我感到很吃力,为此经常感到沮丧,结果就是孩子会放弃努力(后果C)。
而学习过乐观教养ABC法则的孩子是这样的:
英语考试没考好(事件A)
孩子的想法是:我单词积累不够,导致很多句子看不懂(想法B)
后果就是:我将花时间背单词,争取每天完成10个,把词汇量提上去(结果C)。
通过上面两个案例,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同样的事件A,但是因为改变了想法B后,而结果C也随之发生改变。前者是消极悲观的心态,后者是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么家长们具体可以如何操作,让孩子学会乐观呢?
全民幸福社欢迎您聆听徐秋秋老师的拆书学课——《教出乐观的孩子》第二讲乐观教养ABC,了解如何将乐观教养ABC法则应用于生活中,引导孩子成长为乐观者。现在加入,还能免费领取21天听书会员,做幸福领读人,一起读书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