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学女生被疑偷钱坠亡,生前一个愿望破灭, [复制链接]

1#

在教育部对老师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对教育工作进行更加细致的指导之后,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叫做:老师变佛系了。

老师变佛系了,是好事还是坏事?抛开佛系的宗教意义不说,我们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说某人佛系,往往指贬义,意思是不在乎,不放在心上,得过且过,不认真……

有些佛系不会酿成严重后果,有时佛系则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让佛系的人摊上大麻烦。

佛系,害人害己啊!

西安六年级女生从20楼坠亡

老师们一致反应,现在的学生难管,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

是不是因此老师就没法管理学生了?不是。学生是一定要管的,只是在讲究法治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要坚守准则,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只要老师的工作方法合乎准则和道德规范,也就问心无愧。

未成年人犯了错误之后,特别是受到了惩戒之后,由于心智不够成熟而走极端的行为,屡有发生。未成年人缺乏成熟的心智,固然是内在原因,但我们总不能说让未成年人负全责吧,要不然就没有监护人一说了。

监护人就应该尽到监护的责任,在家里孩子的父母是主要的监护人,在学校里老师就是监护人。

家长表示当天上午接到班主任电话,说疑孩子偷老师的钱。校方反映女孩承认了偷钱。是非曲直,自有公断。

我注意到,女孩提出被疑似偷钱的事,不愿意让家长知道,请老师不要告诉家长。

从家长接到班主任电话来看,班主任没有把学生提出的愿望当做秘密来保守,这是违背学生意愿的。

到底学生的某些愿望,老师要不要维护和支持?特别是犯了错误的学生,是不是在老师眼里就变得一无是处,成了被严厉打击的对象?

落毛的凤凰不如鸡,是不是只有任人宰割的机会?

陶行知的四颗糖有深刻含义

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如何与学生在沟通中使用激励表扬的措施,陶行知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典范。

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今天做老师,你的兜里是否准备了糖?你的心中是否准备了糖?你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特别是做犯了错误学生的思想工作的时候,你是抱着严厉打击的态度,还是事先在心中准备好了糖果,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爱心工作?

学生用泥块打了同学,这是一种暴力行为,当然是应该被禁止的,其实我们很明白。我们应该采取合理的方式来解决,比如说报告老师,由老师出面来解决。

陶行知一定也知道是这位同学错了,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劈头盖脸地批评这位同学。陶行知的工作方法太妙了,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们看看陶行知送出前三颗糖的理由:第一是守时,第二是尊重我,第三是见义勇为。

这三者,跟陶行知要批评学生有直接关系吗?没有。陶行知是在绕着弯儿,变着法子,寻找孩子身上的优点。目的就是,努力表扬学生,表达对学生的尊重。

对学生来说,特别是对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来说,他的身上一定也是有很多优点的。但是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常常是一丑遮百美,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其实任何人的身上都是矛盾的综合体,有缺点,有优点。我们应该就事论事吗,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就解决哪里?

问题是,这种钉是钉铆是铆的客观冷静的态度,还有多少人在坚守?

学生犯了错误受表扬,有些老师不服,认为学生犯了错误,我凭什么要表扬他?

其实学生犯了错误还要受到表扬,这句话是一个概括的说法,老师们应该正确理解它的含义,这样才能够正确指导自己的教学行动。

它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犯了错误,这是指明学生的身份。表扬,指的是表扬其他方面的优点。

这句话是说,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也要善于发现他其他方面的优点,而并不是倡导老师去鼓励学生犯错误。

我们要用激励的态度做学生的工作,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要简单粗暴就错论错就事论事,而要为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创造条件,最终使学生口服心服。

学生犯了错误还要受到表扬和奖励,其本质是一种工作思路。这句话谈的是一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针对的正是那些简单粗暴的就错论错就事论事的教育行为。

首先,对学生的行为,老师应该从法律上和道德上进行正确的公平的评判,学生的对与错,老师应该心中自有一杆秤。接下来就是老师的工作方法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老师跟学生的具体沟通的问题。这是需要技巧的,是需要学问的。简单粗暴就事论事,甚至火上浇油,那只能使问题恶化。

陶行知四颗糖,几句话就把问题给化解了。这是何等的高超,事半功倍!

假如女孩在陶行知的班上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象出一种情景,就是这位被疑偷钱的女孩,是在陶行知的班上,陶行知可能会这样做工作——

1.奖给你一颗糖,因为你很守时。

2.这颗糖是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来办公室,你就来了,很尊重我。

3.这颗糖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学习委员,给其他同学做出了好榜样。

如果此时女孩能够自觉承认自己的错误,那就送出第四颗糖:奖励你,因为你能够自觉承认自己的错误。

如果三颗糖送出去,表扬和激励的措施也用了,但是学生仍然启而不发,不能主动积极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此时老师就应该注意策略。

关于偷钱的事,是真的吗?到底发生了什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让老师帮你分析一下。

经过启发和引导,学生把实际情况交代出来,如果主动承认了错误,老师就奖励她一颗糖,说他知错能改。

在操作当中,有两个技巧特别重要,第一是老师要本着激励表扬的原则进行引导,循循善诱。第二,学生要养成自觉的习惯。

如果老师一味激励和表扬,而学生本身缺乏自觉认错的素质,那么老师就要灵活机动了。

谁保护谁:老师是孙悟空,学生是唐僧

陶行知曾经把老师比作孙悟空,把学生比作唐僧。

孙悟空保驾唐僧去西天取经,克服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而稍有不慎的话,唐僧会死很多次。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老师护驾,老师监护学生,学生是老师心中的唐僧。

老师为学生护驾,使学生避免灾祸,健康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这个唐僧远不如孙悟空的师傅那么好当。真正的唐僧毕竟还有一个降服孙悟空的法宝紧箍咒,如果孙悟空不听话,唐僧可以念紧箍咒。但是现在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金箍咒。

也许这也正是当学生感到失去最后一根稻草时,就会引发悲剧的原因吧。

结语:时刻准备着你的糖

陶行知的糖真的够甜,虽然说时代已经变了,但是不是我们现在的老师应该在心中时时刻刻为学生准备着“糖”?

我想是的。

用你的糖,让别人觉得甜蜜。做好了这样的铺垫,即使是矛盾争端,处理起来,我想也会变得顺利。

朋友,你说呢?

图源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