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练功中身体的姿态即为调身,一般有坐站卧等姿势。无论静功或动功,都要有一个正确的姿势,都讲松静自然,这是练功的基本要领。这样才有利于开发人体潜能,有利于与宇宙进行能量交换,有利于提高练功质量,防止在练功中产生不良反应,使练功能沿着正确轨道顺利发展。
调身是练功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功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姿势,遵循松静自然的原则,并要保持一定时间的稳定。这与生活中普通人的站坐卧可不一样,所以对练功姿势的掌握,尤其是坐式,要有一个艰苦训练的思想准备,既不应看得太容易,又不能看得高不可拳,否则就失去松静自然的原则。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才会真正体会到调身的含义,会形成条件反射,一摆好姿势就能松静下来……。初练者在松静自然的调身原则掌握上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对于某种姿势不习惯时,为了促进练功效果也可以在符合总的要求下寻求比较适合自己的姿势,不应拘泥僵化。姿势是练功的第一关,是练功中首先接触的内容,姿势摆的好,就能使身体各部位处在自然状态下,使意念集中,呼吸匀调,五脏安和,情绪安宁,从而提高练功质量。而且姿势的本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与不同的姿势有直接联系,如站式对高血压、青光眼等病的治疗有好处;久病体弱,以卧式为好,能较快的恢复体力。
调身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所论述,古人称行站坐卧四个方面为四威仪。在练功实践中又总结出不少姿势,其中坐式应用的最为普遍。我国汉代以前都是席地而坐,也就是坐的时候两膝着地,脚掌朝上,身体坐在脚掌上。但这和跪不一样,跪虽然膝着地,但是伸腰及股。东汉初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乃有盘坐的姿势。盘坐在佛教中称为结伽跌坐。跌同附是指足背,伽原是加字,跌即是双足交叠而坐。
跌又为全跌与半跌之分,《释氏要览》云:“全伽跌是如来住。”“半跌是菩萨坐”。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双盘与单盘。到了东汉后期人们离开了席子改坐椅子,于是乃有端坐等姿势。关于卧式,如仰卧与侧卧一般认为起自宋初的华山陈抟老道,因为他在《寿命论》中曾提到:“倦时侧卧,双腿须自然,一手如复地,一手如托天··…。”但实际上.在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就已强调了,“凡人睡欲得屈膝,侧卧,益人气力……。”
总之,练功的姿势尽管很多,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然而都不能违背松、静、自然这一准则。因此,我们在练功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好姿势,并在有所进展后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应做到:身体稳定,内部舒松,既不强直,也不松垮,做到塞兑垂帘,轻合嘴,微闭目,沉肩垂肘,松颈含胸,舒腰松腰,鼻与脐对,耳与肩对·…·…。正如古人云:坐如钟,卧如弓,立如松,行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