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荣膺公益中国徐可:从传统到再传统的启示
导语:2014年9月26日, 山外山-沈勤、朱建忠作品展 在上海玉衡艺术中心开幕。沈勤、朱建忠皆是富有强烈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始终能够坚守自我鲜明而又差异化的视觉叙事品格的艺术家。此次展出40余幅作品,呈现两位艺术家独特的水墨创作面貌以及他们具有当代意味的文化情怀。展览特别邀请冀少峰先生担任策展人,同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艺术家画册,邀请10位学术批评家深入探讨当代水墨的现状和艺术发展动力,充分体现本次展览强烈的文化和学术探索意识。论坛现场 《艺术当代》杂志副主编徐可: 没有当代艺术的喧嚣,今天体会不到两位老师作品所给我们带来的宁静,很多批评家在文章中通常会用 通透 、 空灵 等词汇来评价他们,作为有阅历的读者才能真正的体会出作品的境界,特别年轻的观众可能很难融入进来。我看了这几个老师的展览经历,从2013到2014年展览的经历越来越多。仿佛是水墨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其中不仅有学术的认同,更有资本的认同,资本不是坏事,这也许是水墨重新出发的一个机会。 我们对沈老师不是特别熟悉,从外人的讲述中觉得他更像一个传奇。从85时期的一个风云人物,退隐到石家庄,或许是自我放逐,或许是自然而然的生活选择,我觉得近30年的蛰伏也是对他内心的锤炼,才使得作品炉火纯青。1985年之后是当代艺术逐渐兴起的年代,水墨被大家边缘化了,可能也是他们不再被媒体中心关注的一个方面,但是我觉得正是这种被边缘和自我锤炼,造就了他们给我们带到的东西。沈勤作品(局部) 前一段时间我们对两位老师进行了采访,他们都提到画面创作中的一个精神性的问题,如何在作品中呈现这种精神性?沈老师特别拒绝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东西,认为笔直锋利的线条才能带来崇高。朱老师愿意画笔直的松树和水杉代表中正之气。很多批评家在水墨范畴内讨论这两个老师的作品,我觉得应该还是在当代艺术中去讨论。在当代艺术中,水墨其实只是一种媒材。 如何很好的表达,沈勤拒绝日常性的细节,强调技术上的细节。没有技术上的极致,很难承载思想上的极致。沈老师有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传统其实是偶然,从宋代的瓷器到后来的珐琅器不像一个国家的传统,其实传统就是每个人把自己的那一点不断的放大,被历史串联起来,就成为传统。在某种程度上,传统即自我。在这一点上两位艺术家就是把自己逐渐的放大,进入再传统的系统。所有的传统就是自己,所有的当代也都有进入历史传统的可能,也许这就是两位艺术家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