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工业化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焦点中国养殖njrqv11s [复制链接]

1#

工业化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焦点新闻-中国养殖


中原讯/p>

      时令渐入寒冬,从市统计局却传来了温暖的信息:今年前三个季度,郑州六县(市)共完成生产总值1286.7亿元,同比增长16.1%,比全市生产总值增速高2.5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5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两个百分点。


      宽阔的郑开大道两翼,位于中牟县白沙镇等地的河南财专、


    汉方药业等11个在建项目纷纷安营扎寨,已投下4.5亿元的巨资,高奏创富创业的进行曲,郑汴产业带又开辟出县域经济大发展别样的“*金大道”!


      点点面面的数据和事例在传送着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信息:走过改革开放30年创业历程,郑州的县域经济已经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换了人间”的巨变,傲然支撑起郑州经济大厦的“半边天”!


      县域经济


    春风做伴快发展


      有着3600年“市龄”的郑州乃全国八大古都之一,但现代意义的郑州县域经济却“年轻”得不可思议:1984年之前,郑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县域经济,当时的郑州市所管辖的只是一个被20多个村庄环绕的郊区和荥阳县。1983年年底,随着“撤地并市”,原属开封管辖的“西五县”(中牟、新郑、新密、巩义、登封)划归郑州,加之原来管辖的荥阳,才形成了至今的六县(市)格局。


      改革开放后的第六年,也就是1984年,“西五县”


    “加盟”郑州。从某种意义上讲,郑州的县域经济在那时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西五县”是带着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和殷实家底,带着千万农民丰收的笑脸“加盟”


    郑州的。


      “郡县治,则天下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省委、省*府,市委、市*府为壮大县域经济持续出台了新*策、新举措——1993年,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提出“十八罗汉闹中原”全省特别试点的战略构想。“十八罗汉”,以巩义为龙头,郑州六县(市)有其五,郑州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发展*金期;2004年,*的十六大提出关于“壮大县域经济”的论述,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对县域经济做出准确而明晰的定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在今年4月举行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徐光春又再次点题: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决定着全省跨越的步伐,决定着中原崛起的进程;2006年以来,市委市*府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县域经济发展现场观摩会,并同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策。


      “扩权”和“松绑”实现了“双解放”,思想的樊篱一旦被冲破,必然会一飞冲天。六县(市)立足本地实际,依据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工农业基础,县域经济的潜力和优势被进一步释放出来,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迅猛扩展,在自己的“坐标系”上演绎着波澜壮阔的发展进行曲。“巩义靠电线,登封靠寺院,新密靠煤炭,中牟靠大蒜”,这是风行于上世纪90年代的俗语,但却形象地折射出当时各具特色的发展风貌。


      而今,盘点30年县域经济发展胜果,已是满眼春色,满城活力,郑州县域经济实现了大发展、大突破、大提升——


      2007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387.2亿元,是1978年的163.3倍,年均增长15.1%,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6.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8%;


      2007年,六县(市)共完成地方财*收入65.79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72.5%,五个县级市全部突破10亿元;


      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榜上,我市六县(市)全部进入前20强并包揽了前四名;在全国百强县排名榜上,巩义、新郑联袂构成了在中西部省份绝无仅有的耀眼的“双子星座”;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新密、新郑、荥阳、登封四县(市)还与洛阳的偃师、许昌的禹州一起被视作“区域经济强县组团”,该组团位列中部六省第三位;


      ……


      工业化


      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这是在一张已经泛*的《人民》头版头条搜寻到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如椽大笔。1975年10月11日,该报刊发了巩县回郭镇大办社队企业的长篇报道,题目就是毛主席的重要批示。这个具有文献价值的批示昭然若揭地告诉世人两条“潜台词”:工业,是县域经济的“生命线”,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而来自郑州的回郭镇是全国社队企业的发祥地!


      历史的回声犹在耳边,记忆的影子挥之不去。


            1986年初,当时的新郑县委、县*府做出一项重大决策:投资4000万元建电厂。令县主要领导没有想到的是,此举引发了空前激烈的争议:“建设电厂预算近4000万元,而财*收入每年总共才1000多万元,这不是头脑发热蛮干吗?”“办电厂,好心肠,可也得慢慢攒钱缓着干,新郑自己也没有开印票子的工厂,莫不是卖裤子办电厂吧?”面对噪音和杂音,当时的决策者“针锋相对”慨然做答:小农经济自我积累式的攒钱办法搞电厂,至少需要40年,我们谁能够等40年?就是卖裤子也要建电厂!决心之大,悲壮之情跃然纸上!


      “人的一生是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一个地区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时光进入新千年,郑州迈出了事关经济发展的“紧要的几步”,2001年年底,时任市委书记李克进一步明确了郑州市委、市*府的经济发展思路:“发挥商贸优势,拉长工业短腿,带动现代农业”;2003年年底,根据*的十六大精神,借鉴外地经验,结合郑州实际,郑州的决策者再次调整了发展思路:“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带动现代农业”,把工业摆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来考量、来谋划。从那时起,郑州工业的“短腿”就纷纷被各县(市)逐渐“拉长”,各县(市)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地把“工业立(县)市,工业强县(市)”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


      “生命线”工程成为强大的助推器,六县(市)加快推进结构升级、产业整合和集聚发展,开辟出一条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外向化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大提升发展阶段——


      巩义市通过强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企业扶优扶强、战略重组、改制上市、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5.8%;


      新郑市围绕推进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基础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上项目,努力创环境,经济在不断升温扩张的基础上提速增效;


      荥阳市确定了“融入大郑州,建设新荥阳,奋力冲百强”的大目标,积极主动向郑州靠拢,接受郑州的辐射和带动,通过城镇化打造工业发展平台,通过工业化夯实城镇化基础,通过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反哺农业的开放带动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生命线”工程使郑州六县(市)曾经的“小弟弟”中牟县经济结构悄然发生质变。拜工业发展所赐,2005年,中牟县一举甩掉千百年来的“农字号”帽子,工业总产值首次占据全县GDP的“半壁江山”。


      工业的助推器迅速而大幅度“膨胀”了经济总量。2007年,全市县域经济生产总量从2003年的551.4亿元扩张到2007年的1387.2亿元,年均增长17.0%;各县市已成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去年六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66.9亿元,占全市总量的72.2%,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解析“生命线”工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此间经济界权威人士认真解读全省县域经济排名前5位县(市)的有关数据后发现,这些地方的竞争实力快速提升得益于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排名第一的巩义市,二三产业比重占GDP的98.07%,排名第二的荥阳市比重为93.91%,排名第三的新郑市比重为94.54%,排名第四的新密市比重为97.19%。


      科学发展


    实现又好又快的必然选择


      发展是硬道理,但不讲科学的“硬”发展就没道理。五小工业遍地开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曾是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一道尴尬的“风景线”。它昭示着我市的县域经济亟待突破发展的“围城”:必须尽快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新型化科学发展的“华丽转身”。


      历史与现实之间总有耐人寻味的呼应。科学发展看回郭镇,或许具有深刻的一波三折的“切片”意义。这个曾经的社队企业发祥地却在1992年因生产劣质电线而遭曝光再次“名扬全国”。痛定思痛,寻求科学发展,又使今天的回郭镇引领时代风骚,产业集群列阵。以铝加工为主的新兴产业异*突起,集聚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铝板、铝带、铝箔生产基地。目前,该园区已建成为省级民营科技园区,进驻企业116家。


      由此而放大“坐标系”,六县(市)纷纷以个性化举措,致力于实现与科学发展的“并轨”,尤其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破题成文——


      巩义市连出三招,告别“傻、大、粗”,迎来“高、精、尖”:通过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改造提升能源、铝及铝加工等传统特色产业;围绕发展煤电铝一体化、机电一体化、高档耐材等现有特色产业群体,突出各园区产业优势和特色,努力打造国家级铝加工基地、耐材产业基地和具有全省领先水平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强市;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新材料等新兴工业。


      登封市不断打造和拉长“煤—电—铝—铝深加工”、“煤—电—建材”等循环产业链条,实现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同时,用禅宗少林和嵩山申遗向全世界展示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新跨越。


      园区可以实现土地集约化,基础设施成本最小化,产业聚集化,效益最大化。正因如此,近年来,新郑市着力培育六大产业园区,囤积了该市835家企业,工业创富能力达到该市的80%。与此同时,利用连续三年的*帝故里拜祖大典,新郑向全世界华人进行了痛快淋漓的“形象直播”,致力实现软硬实力的比翼齐飞。


      与可持续发展同步,新农村建设在郑州奏响了波澜壮阔的交响曲,加速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市委、市*府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于2006年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工作,重点“两手抓”。一是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在全市2285个建制村中选择104个村作为重点示范村,选择1000个村作为整治村,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生产条件,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树立鲜活的典型,以点带面,分层次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二是城乡统筹,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公共财*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2006年,新农村建设实施当年,全市财*向“三农”投入28.5亿元,比上年增长42%,占当年财*收入的14.1%。2006、2007两年,向新农村示范村投入60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12亿多元,有力地支持了新农村建设。


      两年大建设,农村再不是旧模样。20个重点示范村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特色高效农业,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实力。改造后的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功能得到完善和提高,硬化后的道路通到村内的家家户户,排水通畅,垃圾集中收运,四旁绿树花草,夜晚路灯明亮,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和城市文明。104个示范村都制订了产业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实现了路通电通,电话入户率达到92%,宽带进村率95%以上;农民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两年累计培训20余万人次;民主管理有新发展,建立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100个,落实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1000个整治村工作全面铺开,村内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电力、垃圾污水处理、卫生设施、文化设施和村庄绿化等项建设依次展开。


      郑州市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郑重决定,通过全市上下的积极努力,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使全市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工业化奠基,科学发展导航,新农村建设劲吹,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加快了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六县(市)不仅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的与时俱进,而且也从城乡分野上实现了与时俱“近”。特别是一年强于一年的公共财*投入如及时雨,洒向千家万户,让寻常百姓共享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饱尝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从市*府出发,沿宽阔的中原西路西行,只有14分钟的车程就到了荥阳市。而这样“短”的路程在两年前中原西路尚未打通时,简直无法想象!不仅如此,车行宽阔的大道,沿途几乎被一个一个厂房店铺相链接,昔日的城乡界限只能留在昨天的记忆中。


      城乡在基础设施共享、现代服务业、社会服务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差异也在缩短。高山镇位于荥阳市西部16.5公里处,初访之人一准儿会被沟沟壑壑的地形,拐来拐去的丘陵山路弄得晕头转向。一旦进入新规划建设好的镇区,顿觉眼睛一亮,心头一震:“五纵四横”的整体框架,一下子拉大了老镇区框架;三个工业园区集聚了70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假山、广场、花园、健身器材以及超市、寄宿学校样样俱全。田园与花园同在发挥商贸优势,拉长工业短腿,带动现代农业,乡土气息与现代文明同辉,“环球同此凉热”之感油然而生!


      产业带动成为助农增收的“甜蜜的事业”,新郑的奥星和雏鹰两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企业,一个仰仗红枣种植、加工和营销带动,一个依赖生猪养殖拉动,使成千上万的本土乡亲乃至周边县市农民获益多多,农民年增收超亿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自市统计局的数字化表述告诉我们:2007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6395元,比上年增长19.4%,


    2001—2007年期间,年均增长达13.6%。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农村特困救助全面启动,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饮用水基本实现净化;移动电话、电脑等现代消费品已普及,轿车等高档消费品也逐步步入普通家庭。


      今年3月30日,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把会场搬到新郑。200多名与会代表,在城乡、园区现场感悟郑韩大地的实力、活力与魅力,这是对新郑乃至郑州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的充分肯定。


      是的,郑州县域经济这种全省性的“标杆”意义表明,它已成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雄厚“基石”,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成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市发改委的一份专项报告梳理、凝练出我市壮大县域经济的六大基本经验,而特色化无疑是最鲜活最光彩最有活力的体现。


      如果说,工业化是强县富民的“通用法则”,那么,特色化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个性选择”。特色就是无人可替,特色就是“唯我独尊”,特色就是做大做强做响,特色就是要在市场化竞争中拥有越来越强势的“话语权”。如今,走走六县(市),他们在保持“本色依旧”的同时又纷纷打磨出新的“特色名片”:说起县域经济产业升级、企业升位、企业家集群的“谜面”,“谜底”非巩义莫属;要拜祖,到新郑,全国红枣原产地标志,新郑说了算;全国每生产三个阀门,那就必然有一个出自荥阳;镶嵌于二七塔上的嵩山古建筑群申遗倒计时牌显示的不仅是天数,还折射出登封嵩山“山临绝顶我为峰”的气势。


      县域经济只有更好没有最好。6月17日,全市定下县域经济发展新目标:到2013年县域生产总值突破3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地方财*收入达到250亿元。作为目标支撑和保障,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市长赵建才圈定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七项重点,尤其对未来我市县域经济的构架和蓝图浓墨重彩:以工业为主导做强县域经济,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集聚发展”的原则,明晰产业布局,强化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着力构建沿国道310线荥阳—上街—巩义、沿省道323线新郑—新密—登封、郑汴三大经济产业带和荥阳、中牟、新郑、巩义、新密、登封六大产业发展组团。


      此间权威人士还指出,目前,郑州县域经济中三次产业发展还不太协调,突出表现为工业比例偏高、三次产业比例过低。而这种不协调恰恰是受制于当前城镇化水平低、三产服务业不发达。不足昭示潜力,潜力乃是下一步调整的重心和着力的重点。因此,在未来郑州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如何大力发展三次产业,如何加速城镇一体化建设,需要破解的难题和攻克的重点还很多。任重而道远,六县(市)更需做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力求使三次产业比例更趋合理化、科学化。


      “县域经济是推进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次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发出了铿锵有力的新的动员令!


      改革开放30年,郑州县域经济携满枝硕果而来,展望更加灿烂的明天,在“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的郑州精神鼓舞下,我们的县域经济必将永不停步,科学飞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