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类不能失去冰淇淋,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www.bdfyy999.com/

我必须得承认初中的时候我最喜欢的科目是英语,因为英语老师总是可以光明正大地以学习之名带我们在课堂上玩点新鲜的。比如学到奶昔这个单词,老师就让大家带上什么牛奶水果来班里,把我们分成小组跟着课本来制作这种饮品,然后每组再选出一个代表讲一下制作过程,挺有趣的,就是最后做出来的混合物吧,跟奶昔可以说是毫无关联。还有一节课可能主题是甜品还是什么的,老师一下子又来了灵感,给我们播放哈根达斯和DQ的广告,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俩外来和尚,年幼的我简直是在仰望它们,巧的是没过多久我们小城就开了一家DQ,我在商场里面从一楼转到五楼又转到一楼,最后鼓起勇气去柜台准备点单,按照现在的说法DQ不能算冰淇淋刺客,它只是以透明公开的价格对那时候的我造成了一种冲击,以至于我现在看到DQ的门店还是会习惯性绕开。以上回忆来自于在37度高温下吃冰淇淋的我,这种夏日美味还让我想起另一个问题:冰淇淋是怎么出现的?

答案并不难找,各种百科里都记载了它复杂的起源。首先冷饮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伊朗人研究出了一种名叫法鲁德的甜品,他们把淀粉与含有玫瑰水的糖浆混合,制成面线状,放在冰屋冷冻保存;据说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这种甜品也传到了希腊,但在此之前,亚历山大已经很喜欢享用由蜂蜜和花蜜调味的冰雪了;罗马人把冰雪储存在山洞里,天热时再拿出来食用,那位名声不怎么好的皇帝尼禄曾经要求奴隶从亚平宁山脉把冰块背回来,然后与蜂蜜、葡萄酒混合做成冰棍儿。

在另一边的中国,根据记载,周朝就有一种名叫“凌人”的官职,由专人负责冬天采冰放进冰窖保存,到春天时,他们检查放冰块的冰鉴,把祭祀用的牲肉,供应给王公贵族的酒水饮料都存放在里面,一直到唐代,稀有的冰块都是达官贵人才能得到的东西,这一点中外都一样。改变发生在宋代,作为公认的我国商品经济发展高峰时期,宋代修建了数量众多冰窖,使冰块能够流入市场满足人们对冰饮的需求,小贩们整点什么绿豆冰,甘草冰自然不在话下。再后来冰块和牛奶结合制作出的冷饮似乎更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冰淇淋,这里又产生了两种说法,和平版:知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品尝了一碗冰酪以后,赞不绝口,然后把制作方法带回到了意大利,暴力版:征服了波斯的阿拉伯人改造了当地的冷饮食谱,然后打仗打到西西里岛顺便传播了一下新冷饮。不管哪种说法为准,以牛奶为基础制作的冰淇淋的雏形终于是出现了。

年,出身于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和尚未继承王位的奥尔良公爵亨利结婚时,顺便把意大利的牛奶冰一起带到了法国,成为王室成员的餐桌上一道流行的甜点,后来美第奇家族多才多艺的建筑师贝尔纳多·邦塔伦蒂抽空研究了下食谱,把冰加上盐与葡萄酒、牛奶、鸡蛋、蜂蜜混合,制作出了意式冰淇淋beta版,流行于佛罗伦萨,又传到了那不勒斯。西西里岛的甜品师傅弗朗西斯科·普罗科皮奥·柯尔泰到巴黎学习冷饮的做法,他接手了一个专卖柠檬水、咖啡的店铺,又从路易十四那里获得了销售甜品的许可证,在菜单上加入了自己调整过配方的意式冰淇淋1.0版,成为欧洲最早一批向普通大众销售冰淇淋的人,顺便一提,这家咖啡店至今依然存在,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去打卡体验一哈。有记录的英文冰淇淋配方第一次发表是在年,然后理所当然被殖民者带到了北美殖民地,冰淇淋届的重量级嘉宾美国正式登场。糖果商们宣称店铺里每天都可以买到冰淇淋,根据一位纽约商人保存的记录显示,乔治·华盛顿单在年夏天就花了美元购买冰淇淋,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也都是冰淇淋的忠实拥护者。

当然,对于当时的大部分美国人来说,冰淇淋还是精英食品,不过这个情况很快就被改变了,年一位名叫南希·约翰逊的美国妇人为自己发明的手摇冰淇淋机申请了专利,大大降低了冰淇淋的制作成本和时间,技术创新带动了冰淇淋的产量增长,使冰淇淋的价格变得亲民不少,后来一名纽约州的老板心血来潮把樱桃汁和樱桃肉浇在了冰淇淋上,在报纸上打了个“樱桃星期天”(CherrySunday)的广告,据说成为圣代(Sundae)的起源。与咖啡的相似点是,冰淇淋也是在禁酒令的背景下成为广受人们欢迎的替代酒类的选择,很多啤酒厂转型成为生产苏打水和冰淇淋的工厂,到年时,美国人每天吃掉超过万加仑的冰淇淋。我知道很多人都已经知道这个故事了,但是讲到这里我还是忍不住再提一下:年米高扬带队访美考察食品工业,第二年下令在莫斯科建立了全苏联第一家冰淇淋加工厂,就和著名的苏联香肠一样,苏联人一开始做什么都很纯粹,新鲜原料往里造,添加剂?不需要。后来,编号-41的冰淇淋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全联盟的小孩子在各个加盟国都可以吃到同样品质的冰淇淋,所以外国人之间流传一句话,说访问苏联三大理由是什么?一芭蕾舞团,二马戏团,三冰淇淋。不过可惜,不到三十年冰淇淋生产标准就因为各种条件限制改成加盟国内部定制的了,再后来干脆改成以普通贸易标准生产。

冰淇淋重回中国是在20世纪初,年,美国商人海宁生很有眼光地在上海建立了海宁洋行,一开始专做蛋制品,后来他从老家进口了机器,扩建了工厂,开始生产各种口味的美女牌冰淇淋,棒冰,作为最早投放市场的冰淇淋产品。美女牌在-年代一度垄断了上海市场,然后战争爆发,所有欧美商人的食品企业都被日军接管,直到战后,国民政府买下了海宁洋行改名为“第一粮秣厂第五工场”。年,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到厂里担任技术工程师,解放战争后,工厂在他的管理下不断拓宽业务,重新开始生产冷饮,巧克力,糖果,以此来打破上海市场的洋货垄断,这家已经更名为国营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的工厂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以工业化方式大规模生产冷饮的企业。他没有沿用美女牌的名字,而是为新品牌取名为“光明”,商标中间的火炬代表希望之光,周围56根射线则代表56个民族,寓意新中国是一片光明。话说冰淇淋这个名字也让我疑惑很久,冰很明显是ice的意译,那淇淋看也不是cream的意思啊,要说音译吧怎么念都不像啊,直到我的一位广东朋友说:

不好意思,扯远了。说回到战争,众所周知二战推动了许多饮食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比如前面几期做过的可口可乐、世棒肉罐头、美式咖啡......冰淇淋也搭上了顺风车,老美在战场上是变着花样儿的鼓舞士气,还有什么能比冰淇淋更振奋人心的呢!在欧洲,战争开始时,参战双方就已经禁止冰淇淋在国内的大量生产,因为糖作为紧俏资源要和黄油培根一起留给前线士兵,那几年出生的英国小孩甚至直到战后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冰淇淋,之前他们吃的是插在棍子上的胡萝卜。另一边美国家庭也受到配给制的影响,年,老美人均收到的糖是平时消费量的一半,冰淇淋厂则收到了正常时期的70%。不一样的是,老美还是有点儿底气,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士兵带着冰淇淋奔向战场。当日本鱼雷击中莱克星顿号航空母舰时,船员们被迫跳船逃生,入水之前,他们可能想到的是走都走了,吃个够吧,于是去冰柜里用头盔舀着冰淇淋吃了个一干二净,然后一头扎进太平洋。单海上吃不够,天上也得有冰淇淋吃,年,机智的美国轰炸机组琢磨出一个在空中制作冰淇淋的办法,首先,在起飞前,把原料混合桶绑在尾炮手舱,然后当轰炸机执行任务时,发动机的震动能让原料得到充分搅拌而变得细腻光滑,高空低温使冰淇淋顺利冻结,假设轰炸机能顺利返回地面,那么士兵们就能开开心心吃到冰淇淋了。负责供应的陆兵军需兵团也向前线持续提供了大量制作冰淇淋的原材料,然后陆军就在前线建立了迷你冰淇淋厂,向散兵坑一箱箱投喂。在巅峰期,他们一年内向盟军基地运送了大概1.35亿磅脱水冰淇淋。

狂热的美国海军决定更进一步。年,海军部长詹姆斯·福雷斯特决定把海军充足的冰淇淋库存作为优先事项,以保证他们高昂的斗志。他们从陆军运输兵团那租来一艘混凝土驳船,花费万美金给它改造成了海上冰淇淋工厂,它能容纳0加仑冰淇淋,平均每7分钟生产10加仑。“冰淇淋船”本身没有动力前进,需要靠其它舰船拉着它在海上这送点那送点。不甘示弱的陆军大受启发,给自己也整了三艘冰淇淋船,人家也有理由说的呀,“不管是在闷热的丛林还是来之不易的滩头阵地,你能想象有什么是比冰淇淋更有益身心健康的灵药吗?”常温的可口可乐留下羞愧的泪水。

二战结束后,配给制也被解除,从普通老百姓到军队士兵都可以尽情食用冰淇淋了,但是朝鲜战争期间挺胸王刘易斯·普勒将军向五角大楼提出一个新观点:冰淇淋这种甜食太“娘娘腔了”,人家纯美国爷们儿就得喝正宗美国啤酒才够味儿。五角大楼出了个官方回复,变相否了这个提议,说必须得保证士兵每周至少吃到三次冰淇淋。关于为什么美国士兵这么钟爱冰淇淋,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文化。食物带来的感觉有时候能超越性别,年龄和国籍,看到冰淇淋,人们下意识会联想起童年快乐回忆,或是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些都让人们感到暂时的安全和放松,对战场上的士兵来讲这至关重要,“家”是他们为之奋斗和守护的,冰淇淋恰巧就是两者的媒介,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的:如果有什么东西能比苹果派更美国,那就是加了一勺冰淇淋的苹果派,这玩意儿尝起来能让人十亿倍爱国。对此,意大利人发出冷笑并一脚踹飞了夏威夷披萨和美式咖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