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75年前,容闳为什么可以成为,睁眼看世 [复制链接]

1#

年11月17日,容闳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一个名叫南屏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在家里排行老三。

说起容闳的求学之路那真是“尴尬”。哥哥已进入私塾读书,走的是科举考试之路。

但由于家里经济拮据只能负担起一个孩子的学费。

这时,洋人传教士创办的学校免费就读,还提供食宿,成了容闳父母的首选。同时容闳父母认为当时的广东有许多洋人在那里做起了生意,如果儿子学了英文以后好谋生。

马礼逊教育社会学校

年,容闳进入马礼逊教育社会学校读书,作为年龄最小的学生经常被欺负,好在学校创办人郭士立夫妇对容闳十分关照,还为容闳起了英文名,但容闳以自己是中国人不起洋名的理由决绝了。

随着时间推移,容闳逐渐适应西式教育,成绩也非常出色。但好景不长,受鸦片战争影响,学校解散了,容闳辍学回家。

次年父亲去世,为了助力母亲养家,他兜售过糖果、拾过稻穗、干过出版社的拆页工。

在一次拾稻穗中,容闳因给人表演了26个英文字母演说得到奖赏。这是容闳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所学到的一知半解的英语知识竟会这么早地派上了用场。

但12岁的容闳在喜悦之余认为:虽然路得有幸得到了六升谷子,但仍不如我。

所幸,在辍学两年后,容闳在布朗先生的帮助下,于年同黄胜、黄宽兄弟随布朗夫妇踏上了赴美留学的征途。年容闳梦圆耶鲁。

耶鲁大学:世界顶尖大学之一

第一次看到容闳这个名字是在高中时期,当时非常好奇:

一百多年前,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为什么选择留学?

毕竟清朝多年的闭关锁国,让那时的国人认为外国都是蛮夷之地,茹毛饮血的地方,所以很多官宦人家的弟子都不愿意去国外留学。

还有当容闳留着辫子和穿着马褂走进耶鲁大学校园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如今我已步入中年,当在某APP上看到《容闳自传》时,就毫不犹豫买下。

通过阅读文字,走进这位中国海归第一人,发现爱国的种子早在童年时期就深深种下。

再结合他的求学路程,就不难理解容闳为什么多次倡议派一批儿童去先进国家学习,学到本领后,再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也就是著名的“幼童留美”计划,容闳认为要改变中国,就要从教育入手。

第一批留美幼童(前排左二是詹天佑)

PS: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年,清廷派出的位幼童,有50余位学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其中22位进入耶鲁大学,8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位进入哈佛大学。而后,当他们被清廷召回国内后,有30人进入工矿、铁路、电报行业,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有5人进入教育界,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有24人进入外交界,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有20人进入海军,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