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用糖果换飞机,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暖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本文来源:新华日报」

“中间个子最高,下巴尖尖的、带着红领巾的小孩,是朱汝杰!”

91岁的王琴头发花白,她从兜里掏出老花镜戴上,把手机里的黑白照片放大、缩小、再放大,确认了好几遍。

王琴是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原泰县姜堰小学)的退休老教师,她所看的老照片摄于年6月,定格着抗美援朝时期,泰县姜堰小学向全国儿童倡议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的画面,这张照片目前正在“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上展出。

这张70年前的老照片里,一张张稚嫩的面孔簇拥在捐款台前,小手里挥舞着纸币,争相登记捐献。10岁的朱汝杰站在后排很显眼的位置,他个子比旁人高些,带着鸭舌帽,脖子微微向前倾,目不转睛地盯着登记的进度。台前的横幅上,繁体字写着“同学们,省下我们的糖果钱,捐献大飞机......”

用“糖果”换飞机

年4月末,江苏泰县姜堰小学。

学校喇叭里响起咝咝啦啦的声波:“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

遥远北方的“一口雪”,润湿了10岁的朱汝杰同学的双眼。

几天后,一位志愿军代表出现在姜堰小学的操场上,朱汝杰记得,“英雄”叔叔头戴解放帽,身穿草绿色军衣,胸前的白布上缝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叔叔说了很多,朱汝杰记住了关键的一句:“我军武器装备不如美帝国主义。”

彼时,朝鲜战场,“联合国军”不知疲倦地轰炸着中朝军队运输线,缺少高射炮更遑论飞机的志愿军,退守三八线以北。

年6月1日早上,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隔着广播的电流,校长周立人都能感受到焦急和期待。

那天晚上,年仅25岁的周立人失眠了。他是土生土长的泰县人,20岁出头就入了党,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率部三进泰州,决战黄桥,他张贴过抗日标语,组织妇女为军队做过军鞋。抗战时,很多老百姓自愿支前,他的母亲和邻居们把家里的米拿出来做军粮,周立人发挥文化人的优势,教当地民兵识字,进行抗战宣传教育。半年前,比他年长四岁的老乡杨根思在抗美援朝的前线,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听到这个消息,周立人揪心落泪。

想着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的战士在敌我悬殊的困境中,行军艰难,仍誓死向前,周立人坐不住了。第二天早操课上,面对全校学生,他提议:“同学们,让我们省下糖果钱,为前线捐献飞机,做爱国爱党的少年儿童。”

台下,朱汝杰同学很兴奋,一个劲地拍手鼓掌,当时他和奶奶住在姜堰的农村,家境比较贫寒。看到有同学当场掏出口袋里的零花钱,朱汝杰低头下意识摸了摸口袋,余光瞥见了脚上那块两寸见方的银脚镯。

朱汝杰

戴了10年的银镯子色泽暗淡了不少,那是百日时,奶奶将它拴在他的脚上,以防灾殃带走孙儿的“护身符”。朱汝杰心里翻腾了下:“把它捐了?奶奶会让吗?”回到家,收音机开着,里面传出同样的号召。奶奶说:“行,捐吧!”

6月3日,奶奶领着朱汝杰来学校,将银脚镯交到老师手里,老师不由地掂了掂分量。那几天,学生们彼此追问,你捐了什么?朱汝杰很自豪,因为比来比去,数他捐得最多。

刘喜风没有出现在这张老照片里,今年已88岁的她将当年的场景娓娓道来:她当时和同学们一起打腰鼓、做宣传。她所在班级每人捐出一分钱,全班捐了三角多。

那时候,糖果还是稀罕物,他们都没尝过。好多学生自发省下早点钱、文具钱,捐了出去。一时间,麦田里的麦穗,池塘里的鱼和虾,垃圾堆里的废铜烂铁,山里的野果,都成为了创收渠道。

望着捐款台前不停攒动的小手,当年年轻的校长周立人冒出一个狂想式的念头:号召全国的小朋友行动起来,共同捐一架“中国儿童号”飞机。

他连夜写倡议书,落款为“苏北泰县姜堰小学全体儿童”。6月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转播了倡议书。6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全文刊登倡议书。

“糖果换飞机”的声势很快在各地儿童中扩大,第二天,姜堰小学收到了封来信。

当年的大队长姚家齐已年近九旬,现在定居在上海,老人认真端详着照片,尽管没找到自己,但仍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那段时间,我帮着老师组织捐赠和登记,学校里很热闹,进进出出,多了不少陌生的面孔。有的捧着储蓄罐,有的拿着玉镯子,有人从兜里掏出钱放下就走。不到一周时间,姜堰小学就完成捐款任务10万元。

向全国发出“捐飞机”倡议之初,周立人估摸着,三个月能筹到万元就好了,但事实上,只用了一个月,当年7月底,姜堰小学收到的捐献已达到了万元。这些钱当即送交县里的抗美援朝分会,作为购买“中国儿童号”飞机的专款。交付时,“中国少年儿童队”已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儿童号”也就改名为“少年先锋队号”。

据抗美援朝总会的统计公告,到年9月25日为止,全国人民共捐献钱财物合计亿元旧币,可购飞机架。这份墨迹斑斑的档案至今躺在姜堰区实验小学的档案室里,牛皮纸的封皮卷了毛边。

“儿童号”留下终身烙印

捐“中国儿童号”飞机的老照片展出后,我们辗转联系当年捐出了护身符的朱汝杰,却被告知,两年前,他已经去世了。

女儿朱玉梅还是头一次看到这张照片,她觉得照片上,10岁的父亲陌生又熟悉,“父亲平时话不多,为人很正直,有时候甚至感觉有点严肃”。朱玉梅听父亲讲过,抗美援朝时,他和同学筹钱买飞机的故事。

朱玉梅告诉我们,初中毕业后,父亲去当了兵,成为了一名人民空军。他所服役的南苑机场,是人民空军的腾飞地标。从这里,走出了中国第一批飞行学员。“奋发努力,救我国家”,他们中许多人,为中国航空事业血洒长空,朱汝杰学的是无线电专业,在那里一干就是26年。

在女儿的印象中,朱汝杰生活简朴,衣服换来换去总那么几套,却很舍得为“别人”花钱。早年在部队,他手下有名战士是唐山人,大地震时家里房子全震碎了,朱汝杰知道后,二话不说资助了他。转业后,朱汝杰到仪征化纤工作,从不占公家便宜,有次朱玉梅上学快迟到了,和父亲撒娇想顺路蹭公车,朱汝杰却说什么都不同意。

步入社会之后,朱玉梅开始渐渐理解父亲,她让我们把老照片的原图发给她,她要打印一份,装裱在家里,她想把父亲这段“迟到的往事”讲给自己的儿女、未来的孙辈听,让他们也做个像外公一样的人。

毕业后,大队长姚家齐考取了华东银行学校,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造币工人”。解放初期,国家不具备生产硬币的条件,他们从设计到雕刻,为中国的造币业打下基础。

“国家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20岁的小孙子姚元听着爷爷的这句嘱咐长大。刚退休时,面临造币人才青蓝不接的困局,姚家齐主动返聘,为国家培养造币骨干。去年云南省遭遇泥石流灾害,他挥毫泼墨书写“仁心妙手”赠与援滇的医生。去年孙子高中毕业,姚家齐听说国家在人工智能上有近万的人才缺口,便鼓励小孙子报考人工智能专业。

一眼就认出朱汝杰的王琴老师,年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她后来在姜堰实小教了一辈子书,“糖果换飞机”是她每年为学生准备的“开学第一课”。

当年风华正茂的校长周立人早已头发花白,后来,他响应国家“扩大知识分子队伍”的号召考研读博,成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第一批老师,退休之后,他曾专门去找过当年捐赠的大飞机,它就停泊在中国航空博物馆。

周立人

周立人如今住在南师大家属区,在10多平方米堆满书的书房里,他麻利地翻出一本20年前印有“儿童号”飞机照片的宣传册,“喏,左上角这一架!”

在书房里,老人操着一口姜堰口音的普通话,给我们讲“捐飞机”的来龙去脉,讲到关键之处,担心我们听不懂,特地放慢了语速。

下午四点多,阳光透过树隙,把他的白发照得有点亮,周立人思路清晰,声音洪亮,仿佛回到了70年前,在台上发起倡议时慷慨激昂的样子。

“捐‘儿童号’飞机”事件以来,周立人一直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