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荔闽
“在糖果和可卡因之间,它更接近于可卡因。”
美国著名《连线》杂志前主编ChrisAnderson如此评价生活中泛滥的屏幕。
现在,这样的观点已经不再是少数硅谷精英阶层的反思,不少国家开始出台相应的条例或法案,对青少年的安全上网提出指导。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国家网信办要求西瓜视频、哔哩哔哩、秒拍、美拍等14家微博短视频平台,以及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PP视频等4家网络视频平台,统一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而在此之前,抖音、快手和火山小视频都已开始试点。
事实上,这场针对屏幕的反抗运动的发起地正是被誉为科技创新第一线的硅谷。
一场自上而下的“Technology-Free”运动
在硅谷,父母限制家庭内屏幕的数量和使用时间,打造“Technology-Free”(无科技、无屏幕)的成长环境,早已不是一个秘密。
在ChrisAnderson之外,苹果公司的创始人SteveJobs、微软公司创始人BillGates以及Twitter的创始人JackDorsey也不允许孩子过早接触屏幕等电子设备,并严格控制他们使用电子设备的频率和时间。
这样的育儿理念已经在硅谷泛滥,越来越多的硅谷普通家庭加入其中,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硅谷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尽管他们每天的工作是打开屏幕,处理代码或者其他的事物,但是在这场为孩子所发起的「抵制屏幕」活动中,他们中的一些人是非常坚定的支持者。
这些家长会刻意地减少家中的屏幕数量,一些人甚至连一台电视都不去购买。同时,他们也会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每天只有孩子睡觉之后,才会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打开iPad看一集自己最爱的Netflix剧集。除自己之外,他们甚至会要求家中的保姆或其他亲人也不要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他们也会刻意避开那些看上去很高科技的学校,而去选择那些更加“原始”或更加看重人与人沟通的学校。
这些看上去略有些疯狂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人们对于自身网络安全与网路成瘾的担心。美国国家卫生院在针对1.1万名儿童的屏幕调查中发现,长时间看屏幕,孩子的大脑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每天面对屏幕的时间超过2个小时,就有可能会在思维和语言中获得较低的分数。甚至对于已经心智健全的成人来说,长期面对屏幕也有引发抑郁症的风险。
在Facebook近期多个丑闻被曝光后,民众对于网络隐私、数据、安全的担忧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大公司眼里,用户上网所产生的任何数据都只是产品,或者是喂养算法的数据肥料,处于硅谷一线的这些工程师比任何人都清楚:“在那些大公司所储存的云端数据里,你没有什么可以隐藏的。”
与其说是担心屏幕,对于这些家长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担心孩子被屏幕后的算法所操纵并为此沉迷。当下的许多案例已经证明,人们在一些算法面前无法抗拒。某个短视频app的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打开次数多达8.4次。
《纽约时报》最新的报道里,这样的育儿观念已经开始成为阶级划分的标志。与过去不同的是,拥有更多先进科技产品曾经是富人的身份标准,而现在这一标准则变成了谁能够选择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即“科技节食”(Technology-diet,像减肥一样严格控制摄入的食物,家长们也在严格控制孩子网络冲浪的时间和内容)。
现在的许多电子产品价格足够低廉,且所提供的大多数服务和产品都是免费的(邮箱、社交网络、娱乐等等),拒绝成为它们的“奴隶”,反而才是一种体面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富人和新中产来说。
“它已经在了,我们为什么要假装看不见?”
当精英家庭的家长面对屏幕无比焦虑,甚至是避之如蛇蝎的时候,孩子还对此一无所知,甚至有时候感到疑惑。
HobbyBear是YouTube上拥有10万粉丝的频道,它的运营者是一个6岁的孩子,他会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