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应对27岁女博导指手画脚esdxca2b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不应对“27岁女博导”指手画脚


在不拘一格的背后,还是要有“格”的——也就是严谨合理的程序和制度。在被赋予权力的同时,审慎地使用权力,这是包括浙大在内的创新者们应时刻引以为戒的。


  27岁海归 学妹 成为名校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将于今年8月入职的新闻,成为近日热门话题。对此,点赞羡慕者有之,质疑有猫腻者也有之,而昨天浙大又自认 乌龙 ,将其头衔更改为 特聘研究员 ,似乎增加了事件的迷离色彩。平心而论,作为高校中人,我认为截至目前这事儿逻辑还算正常:第一,圈中人都知道,入选 千人计划 很不容易,必须有强劲过硬的实力。陆盈盈已经入选第十一批中央 青年千人计划 ,也就是说,不仅是浙大认为她 牛 ;第二, 青年千人计划 的申报对象是海外科研人员,要求 引进后全职回国工作 ;而为保证上述条件,评审的第一步就是 用人单位和海外人才达成引进意向 后,由用人单位向平台提出申请。 因此,还原这事儿的发生,猜测大致应该是,浙大与陆盈盈达成意向:陆盈盈签约回母校工作,由母校申请 青年千人计划 ;而如果入选 千人计划 ,则浙大允以陆盈盈可以享受教授待遇并招收博士生。如此,相关实验室站宣布其为 教授 ,不过是提前兑现诺言,也许是为了方便陆盈盈招收博士研究生(如果等陆盈盈8月入职再招收博士生,那就要滞后一年了)。至于宣布为 特聘研究员 ,则可能是校方遇上较真的媒体与大众之后的权宜之举。 不算太反常的事却引发热议,这现象倒值得一说。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既然是竞争,就需要拿出效率甚至是魄力。为了争夺人才,不拘一格、特事特办免不了。也免不了会有本土熬了十年才评上甚至没评上教授的人,对陆盈盈 少年成名 有 酸葡萄心理 。但只要立场和大方向是对的,校方应该有自主发挥的空间。 有意思的是,平时我们痛批高校自主权不够,可这次真看到高校行使自主权,却又难脱 叶公好龙 心理,总要 指手画脚 。背后其实是我们习焉不察的 阴谋论 :只要事件脱离常规,大抵都有阴谋。 信任或宽容的缺失,也不能全怪社会,因为我们吃了种种欺骗、阴谋的亏,已经有点杯弓蛇影。但我们还是不能因噎废食,沦为阻碍创新的落伍者。试想如果陆盈盈以后真搞出了大名堂,我们是不是会惭愧此刻的大惊小怪? 当然,特事特办对 创新者 也有要求。它不能成为独断的借口;在不拘一格的背后,还是要有 格 的 也就是严谨合理的程序和制度。事实上,只要做到过程透明和程序正当,相信校方创新的阻力会减少。在被赋予权力的同时,审慎地使用权力,这是包括浙大在内的创新者们应时刻引以为戒的。相关报道见14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